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

《印刻文學生活誌》175期:散文〈青春期逆襲〉


文/楊双子


好想吃麵包。

偶爾會忽然湧現這樣的慾望。

想吃法國麵包。必須是好的硬麵包。硬脆的外皮要在齒尖碎裂有聲,乃至不慎會刮傷齒頰。內芯要柔韌,咀嚼有勁,感覺捲人唇舌。湊鼻子去聞,需要麥香襲人。小圓麵包、棍子麵包都好,最好原味,蒜味太搶戲,抹醬只宜明太子。

想吃紅豆麵包。麵糰是湯種麵糰。熱水燙麵,加進麵糰,添增這樣一道工序,麵包便口感鬆綿,進嘴裡是一團柔軟的細緻的雲霧。蜜紅豆餡,有時想吃顆粒分明,有時想吃豆沙糜爛,關鍵只有一個,要甜。麵糰進爐子前,表面刷一層蛋液,但堅決不接受出爐後蛇足的蛋蜜汁。麵包頂頭可以點綴幾粒黑芝麻,可以是鹽漬櫻花花瓣,其他都嫌多餘。

想吃菠蘿麵包。焦點是菠蘿皮。菠蘿皮使用無鹽奶油當然好,老派配方的主旋律卻非瑪琪琳、白油、酥油莫屬,其後奶粉、糖粉與全蛋。這基本組成就是油,都說健康的東西不好吃,菠蘿皮這麼不健康肯定銷魂好吃。麵包本體反倒不好是湯種麵糰,也不要老麵酵母,維持高筋麵糰的嚼頭最佳,若要吹毛求疵,則務須好的麵粉好的奶油。唯有菠蘿皮,儘管使用老配方吧!

也偶爾想吃克林姆麵包,脆皮巧克力麵包,肉鬆麵包,螺絲捲麵包,起酥麵包,想吃幾乎是擦邊球之列的可麗露和小西點。

怎麼偶爾就會湧現吃麵包的慾望呢?

連我自己也奇怪。

高中時代三年麵包學徒生涯,每天吃,吃到害怕。清晨六點,切割前夜出爐的吐司與餐包,製成三明治與沙拉麵包。定時發酵箱裡的麵糰送進烤爐,一爐接一爐,直到十點,宣布短歇片刻。渾身俱煙硝,是麵粉,奶油,雞蛋,砂糖,鹽巴,奶粉,乾酵母。抖落早晨硬仗的塵埃,清點人頭,按數量送隔夜麵包進爐,賣剩的起酥鮪魚,起酥肉鬆,花生麵包,巧克力酥餡麵包,奶酥麵包,各自撿個角落快速啃食果腹,彷彿戰場口糧。月落日出,又一個同樣的早晨,同樣的早餐,如此三年,青春期勃發的食慾也在麵包之前止步。

所以近幾年是怎麼回事呢?

在洗澡,走路,在深夜讀書與寫字半途,忽然湧現這樣的念頭,湧現名為食慾的勃發的慾望。想要吃麵包。法國麵包,沾奶油濃湯。紅豆麵包,配不甜的熱紅茶。菠蘿麵包,適合冰奶茶。鹹味之屬的蔥花肉鬆麵包、馬鈴薯沙拉麵包、熱烤三明治,就要來杯汽水。是青春期食慾的逆襲嗎?

但管他是什麼,總之麵包啊,給我來點麵包吧!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楊双子臉書貼文:「台灣並不存在」

文/楊双子 臉書貼文日期:2024.07.09 貼文連結